biān

鞭挞


拼音biān tà
注音ㄅ一ㄢ ㄊㄚˋ

繁体鞭撻
词性动词


鞭挞

词语解释

鞭挞[ biān tà ]

⒈  鞭打;驱使。

受到他那种特有的决心的鞭挞。

whip; flog lash; castigate;

引证解释

⒈  鞭打。

汉 应劭 《风俗通·怪神·世间多有亡人见神》:“鞭挞奴婢,皆得其过。”
唐 高适 《封丘作》诗:“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
鲁迅 《书信集·致杨霁云》:“我想,这就是 菲洲 黑奴虽日受鞭挞,还能活下去的原因。”

⒉  驾驭,征服。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论》:“太祖 运筹演谋,鞭挞宇内。”
宋 苏辙 《进御集表》:“﹝ 神宗 ﹞自初即位,经营百度,有纲纪海内,鞭挞四夷之志。”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五:“故 吐蕃 赞普都之,以鞭挞四夷,抗衡上国。”

⒊  犹驱送。

唐 杜甫 《上水遣怀》诗之三:“蹉跎 陶唐 人,鞭挞日月久。”
仇兆鳌 注:“鞭挞日月,犹云驱送岁月。”

⒋  抨击。

鲁迅 《南腔北调集·“论语一年”》:“最猛烈的鞭挞了那主人们的是 萧伯纳。”
秦牧 《艺海拾贝·笑的力量》:“对剥削阶级贪婪愚蠢的讽刺,对他们的风习影响的嘲弄和鞭挞,状物传神的譬喻,智慧警辟的语言,句句都可以引起幽默感。”

⒌  责罚;折磨。

郁达夫 《薄奠》下:“我被众人的目光鞭挞不过,心里起了一种不可抑遏的反抗和诅咒的念头。”
华嘉 《寂寞》:“即使你躲进一个没有人烟的深谷,它的魔手还是要把你拖出来鞭挞。”

国语辞典

鞭挞[ biān tà ]

⒈  用鞭子抽打。也作「鞭打」。

《大宋宣和遗事·元集》:「今之官府,督取甚急,往往鞭挞人民取足,至有伐叶为薪以易钱货。」
《三国演义·第八一回》:「帐上帐下,但有犯者即鞭挞之;多有鞭死者。」

鞭打 扑打 扑挞 拷打

爱抚

⒉  驱遣。

《三国志·卷一·魏书·武帝纪》:「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

分字解释


※ 鞭挞的意思|鞭挞的解释 篇章国学提供查询支持。

近音词、同音词


词语组词

造句


1.这才明白,短短四句二十字,蕴含着后宫女性多少觖望与悲怆,不啻是鞭挞后妃制的千古绝唱,也有助于纠正后人对宫闱史的几多误读。

2.人生有如一块用善与恶的丝线交织成的布;我们的善行必须受我们过失的鞭挞,我们的罪恶却又赖我们的善行把它掩盖。

3.一次一位钦差过境,随从前呼后拥,车马塞道,钦差的爪牙恣意肆虐,不但鞭挞驿吏,对县令孙蕙也是唾面诟骂,还强索财物,以肥私囊。

4.阳光的炙烤是对车子排出尾气的鞭笞,大雨的侵袭是对车子发出噪声的鞭挞,寒风的呼啸是对车子污染环境的叱责。世界无车日,让我们走下车子,让环境少一分污染,让城市多一分清净。

5.人,有时候需要无情的鞭挞,才能激发自己的潜能所以说蒙受着羞辱或受到打击,有时反而是好事,如果你把它做为鞭挞自己的动力的话。快马也需要加鞭呢,何况人呢!赵美萍

6.面前的老妇人脸上除了厌恶和愤怒外,没有丝毫的怜惜之情,手中梅节足有丈余长,疾如风雨,毫不留情地鞭挞着琳儿的弱骨纤形。

7.对社会上的丑恶现象,新闻报道给予了有力的鞭挞。

8.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閴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

9.人生有如一块用善与恶的丝线交织成的布;我们的善行必须受我们过失的鞭挞,我们的罪恶却又赖我们的善行把它掩盖。

10.我们记忆犹新的是雨果当年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回答侵略军卜特勒舰长的义正辞严的鞭挞,以英、法二盗对圆明园之掠焚“摧辱之甚,至于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