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ōngyōng

中庸


拼音zhōng yōng
注音ㄓㄨㄥ ㄩㄥ

中庸

词语解释

中庸[ zhōng yōng ]

⒈  儒家的道德标准,待人接物不偏不倚,调和折中。

中庸之为德也,甚至矣乎!——《论语·雍也》

the golden mean (of the Confucian school);

⒉  见“四书”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⒊  德才平常;中材。

材能不及中庸。——汉·贾谊《过秦论》

mediare;

引证解释

⒈  儒家的政治、哲学思想。主张待人、处事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

《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何晏 集解:“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道。”
唐 柳宗元 《祭吕衡州温文》:“洎乎获友君子,乃知适於中庸,削去邪杂,显陈直正。”
明 姚士麟 《见只编》卷中:“但恐违中庸,行怪不可率。”
李大钊 《民彝与政治》:“判其曲直,辨其诚伪,校其得失,衡其是非,必可修一中庸之道。”

⒉  指平庸、妥协、保守、不求上进。

鲁迅 《华盖集·通讯》:“惰性表现的形式不一,而最普通的,第一是听天任命,第二就是中庸。”

⒊  中等;平常。

《荀子·王制》:“元恶不待教而诛,中庸民不待政而化。”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教子》:“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
唐 刘知几 《史通·品藻》:“上智、中庸等差有叙。”

⒋  指中等、平庸的人。

《文选·贾谊<过秦论>》:“材能不及中庸。”
李善 注:“言不及中等庸人也。”
《晋书·高光传论》:“下士竞而文,中庸静而质。”
清 俞樾 《茶香室续钞·三阶》:“言人有三等,贤、愚、中庸。”

国语辞典

中庸[ zhōng yōng ]

⒈  待人处事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

《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礼记·中庸》:「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⒉  才德平凡,指一般常人。

《文选·贾谊·过秦论》:「材能不及中庸,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

⒊  礼记篇名。相传为子思所作,阐述中庸之道。宋朱熹将其从礼记中抽出,与《大学》、《论语》、《孟子》合为四书。

⒋  流行语。中间很臃肿。

如:「人到中年,身材也中庸起来。」

英语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one of the Four Books 四書|四书[Si4 shu1], golden mean (Confucianism)​, (literary)​ (of person)​ mediocre, ordinary

德语Mäßigung (S)​, moderat (Adj)​

法语Zhong Yong

分字解释


※ "中庸的意思|中庸的解释 由篇章国学提供查询支持。

造句


1.小时候所熟知的儿歌有一首说得好。“大学大学,屁股打得烂落!中庸中庸,屁股打得好种葱!”。

2.中国人讲究中庸之道,触及的问题过于透彻就没有品尝的口感与深远的意味,表面上虽然不痛不痒,不动声色,却能直指心灵深处。

3.从社会文化角度看,几千年来受儒家文化影响很深,它所遵循的是一种中庸之道,在这种中庸取向的价值观所构成的文化氛围中实施自主创新,会使创新活动因重重阻力而功亏一篑。

4.适度,不是中庸,而是一种明智的生活态度。金马沉默是一种美德,沉默是一种智慧,沉默是一种魅力,沉默是一种含蓄,沉默是一种力量,一种质气,更是一种风度。

5.通过分析李氏兄弟对基督教思想所做的本土化尝试,本文试图证明明末儒生在接受和吸收异质文化时,所秉持的根是儒家“和而不同”、“执两用中”的中庸心态。

6.不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不经劫难磨炼的超脱是轻佻的,逃避现实的明哲是卑怯的;中庸,苟且,小智小慧,是我们的致命伤。

7.林彪,四人帮,用中庸之道影射攻击周*来同志。

8.年份:南宋光宗绍熙年间,一代大儒朱熹将儒家经典礼记中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汇集一起刊刻,合称四书。再加上先秦的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合称五经。

9.此人处世奉行中庸之道,凡事都是向姚崇看齐,随声附和,从不辩驳,人称伴食宰相。

10.我们不会因为想要将企业的获利数字增加一个百分点,便结束比较不赚钱的事业,但同时我们也觉得只因公司非常赚钱便无条件去支持一项完全不具前景的投资的做法不太妥当,亚当?史密斯一定不赞同我第一项的看法,而卡尔?马克斯却又会反对我第二项见解,而采行中庸之道是惟一能让我感到安心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