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砭
针砭 (針砭 ) 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zhēn biān,读作: ,注音:ㄓㄣ ㄅ一ㄢˊ
词语解释
针砭[ zhēn biān ]
⒈ 古代的一种针刺疗法,现已失传。砭是古代治病的石头针。
英an ancient form of acupuncture;
⒉ 比喻指出错误,劝人改正。
例时时苦语见针砭,邂逅天涯得三益。——范成大《晞真阁留别方道士》
针砭时弊。
英point out sb.'s errors and offer salutary advice;
引证解释
⒈ 亦作“鍼砭”。用砭石制成的石针。亦谓针灸治病。
引宋 苏轼 《休兵久矣而国益困》:“不忍药石之苦,针砭之伤,一旦流而入於骨髓,则愚恐其苦之不止於药石,而伤之不止於针砭也。”
宋 周密 《齐东野语·鍼砭》:“古者鍼砭之妙,真有起死之功。”
清 孙枝蔚 《自号浊翁因赋》:“此疾何时瘳,难施鍼砭术。”
张弦 《记忆》:“如果说,今日的痼疾已到了难于针砭的地步,那么,起初的癣疥之患,不就发生于你 秦慕平 这块基本健康的肌肤之上吗?”
国语辞典
针砭[ zhēn biān ]
⒈ 一种以石针刺经脉穴道的治疗方法。宋·祖士衡也作「针砭」。
引《西斋话记》:「陇州道士曾若虚者,善医,尤得针砭之妙术。」
⒉ 比喻规劝过失。也作「针砭」。
引《红楼梦·第九八回》:「那宝钗任人诽谤,并不介意,只窥察那宝玉心病,暗下针砭。」
※ 针砭的拼音 由篇章国学提供查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