丢巧针
丢巧针 (丟巧針 ) 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diū qiǎo zhēn,读作: ,注音:ㄉ一ㄡ ㄑ一ㄠˇ ㄓㄣˊ
词语解释
丢巧针[ diū qiǎo zhēn ]
⒈ 亦作“丢针儿”。
⒉ 旧时七月七日乞巧的风俗。
⒊ 又旧时宫廷习俗,则以五彩丝穿九孔针,先穿完的为得巧,迟为输巧。参阅阿英《女儿节的故事--“七夕”风俗志》。
引证解释
⒈ 亦作“丢针儿”。
⒉ 旧时七月七日乞巧的风俗。
引明 刘侗 于奕正 《帝京景物略·春场》:“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倾之,水膜生面,绣鍼投之则浮;则看水底鍼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茹影者,谓乞得巧。”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丢针》:“京师闺阁,於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綫,觕如椎,因以卜女之巧拙。俗谓之丢针儿。”
⒊ 又旧时宫廷习俗,则以五彩丝穿九孔针,先穿完的为得巧,迟为输巧。参阅 阿英 《女儿节的故事--“七夕”风俗志》。
国语辞典
丢巧针[ diū qiǎo zhēn ]
⒈ 农历七月七日,妇女乞巧,投针于水盆中,称为「丢巧针」。
引明·刘桐·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场》:「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则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
※ 丢巧针的拼音 由篇章国学提供查询支持。
在线汉字转拼音
最近查询:
空中的读音(kōng zhōng)
时时的读音(shí shí)
图谋的读音(tú móu)
众同分的读音(zhòng tóng fēn)
沾沾自喜的读音(zhān zhān zì xǐ)
故土的读音(gù tǔ)
地市的读音(dì shì)
年号的读音(nián hào)
土灶的读音(tǔ zào)
老师的读音(lǎo shī)
呜呜的读音(wū wū)
可以的读音(kě yǐ)
部落的读音(bù luò)
得一的读音(dé yī)
本主儿的读音(běn zhǔ ér)
专区的读音(zhuān qū)
节端的读音(jié duān)
给予的读音(jǐ yǔ)
啄木的读音(zhuó mù)
心机的读音(xīn jī)
人力的读音(rén lì)
肩迫的读音(jiān pò)
外传的读音(wài zhuàn)
画衣冠的读音(huà yī guān)
疆土的读音(jiāng t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