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国学国学成语

血的成语有哪些

因篇幅关系,血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血气方刚形容年轻人精力正旺盛。血气:指精力;方:正;刚:旺盛。先秦 孔子《论语 季氏》:“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吸血鬼榨取他人血汗、劫取他人钱财、思想或者其他资源的人。
有血有肉有生命;有活力;形容文艺作品形象生动;内容充实。秦牧《艺海拾贝 核心》:“但是总觉得那种思想交锋并不是有声有色,有血有肉,语言独特,激动人心的。”
鲜血淋漓淋漓:不停往下滴落的样子。形容鲜血流淌不止。元 金仁杰《追韩信》第四折:“猿背弯躬,醉眼朦胧,腰项斜称,呀!他可早鲜血淋漓了战袍领!”清 钱彩《说岳全传》第七十一回:“也有打破头的,鲜血淋漓,好不惨伤。”
茹毛饮血茹:音如;吃。用来描写原始人不会用火;连毛带血地生吃禽兽的生活。西汉 戴圣《礼记 礼运》:“未有火化,食草木之食,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
呕心滴血呕:吐。比喻费尽心思和精力。清·秋瑾《精卫石·序》:“余愿呕心滴血以拜求之,祈余二万万女同胞无负此国民责任也。”
心血来潮指心里突然或偶然起了一个念头。来潮:潮水上涨。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34回:“乾元山金光洞有太乙真人闲坐碧游床,正运元神,忽心血来潮。”
杀人不见血杀了人不露一点痕迹。形容害人的手段非常阴险毒辣。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那李林甫混名叫做李猫儿,平昔不知坏了多少大臣,乃是杀人不见血的刽子手。”
血光之灾迷信指有被杀的灾祸,。元 无名氏《盆儿鬼》楔子:“此卦洽谈室一百日内,有血光之灾,只怕躲不过去。”
枕戈泣血枕着兵器,哭泣见血。形容极度悲愤,矢志杀敌雪恨。唐·房玄龄《晋书·桓温传》:“枕戈泣血,志在复雠。”
冷血动物体温随环境温度的改变而变化的动物。比喻缺乏感情、对人对事冷漠的人。钱钟书《围城》:“李先生本来像冬蛰的冷血动物,给顾先生当众恭维得春气入身,蠕蠕欲活。”
兵不血刃兵:兵器;刃:刀剑等的锋利部分。兵器上没有沾血。指未经激烈的流血战斗就取得了胜利。先秦 荀况《荀子 议兵》:“故近者亲其善,远方慕其义,兵不血刃,远迩来服。”
血脉相通血脉:血统。指有血缘亲属关系。比喻关系极为亲密。唐·卢氏《逸史·治针道士》:“人血脉相通如江河,针灸在思其要津。”
刀刀见血比喻说话厉害。古立高《隆冬》:“口尖舌利,刀刀见血,把人们的火都拱起来了。”
枕戈饮血枕着武器,咽着血泪。形容极度悲愤,矢志报仇杀敌。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五:“贼氛未殄,主上焦劳,凡为臣子,皆当枕戈饮血,共愤同仇。”
血流成河形容被杀的人极多。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39回:“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血雨腥风下着鲜血的雨;刮着腥味的风。比喻形势、时局的险恶。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23回:“腥风血雨满松林,散乱毛发坠山奄。”
呕心沥血呕:吐;沥:滴。比喻极度劳心苦思。多用于文艺创作或研究。亦指倾吐真情或怀抱真诚。唐 韩愈《归彭城》诗:“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
血肉相连像血和肉一样互相联系着。比喻关系非常密切;不可分离。宋 洪迈《夷坚丁志 雷击王四》:“趋视之,二百钱乃在其胁下皮内,与血肉相连。”
血气方壮血气:精力;方:正。形容年青人精力正旺盛。《新唐书·张嘉贞传》:“昔马周起徒步,谒人主,血气方壮,太宗用之,能尽其才,甫五十而没。”
头破血流打破了头;血流出来了。形容受到严重打击或惨遭失败时的狼狈相。唐 吕道生《定命录 桓臣范》:“其如果偷两千而去,至徐州界,其婢与夫相打头破血流。”
刀光血影形容血腥的杀戮。郭沫若《洪波曲》第五章一:“武汉三镇,自北伐以来,在刀光血影之下已经窒息了整整十年。”
伏尸流血伏尸:横尸在地。指人死亡。形容杀人众多。东汉·班固《汉书·主父偃传》:“古之人君一怒必伏尸流血,故圣王重行之。”
腥风血雨风里夹着腥味,雨点带着鲜血。形容疯狂杀戮的凶险气氛或环境。清 陈天华《警世钟》:“腥风血雨难为我,好个江山忍送人。”
军不血刃兵器上没有血。谓未交锋就取得胜利。三国·蜀·诸葛亮《为后帝伐魏诏》:“故鸣条之役,军不血刃,牧野之师,商人倒戈。”
柳树上着刀,桑树上出血比喻代人受过。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20卷:“忽朝一日,发出句说话来,教‘张公吃酒李公醉’,‘柳树上着刀,桑树上出血’。”
一针见血一针刺下去就见到血。常用来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简明扼要;能抓住本质;切中要害。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郭玉传》:“一针即瘥。”
一腔热血腔:身体中空的部分。全身的热血,指生命。明·吾丘瑞《运甓记·问卜决疑》:“胡骑猖狂,中原无主,一腔热血,无以自效。”
剖肝泣血形容非常悲伤。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袁绍传》:“臣出身为国,破家立事,至乃怀忠获衅,抱信见疑,昼夜长吟,剖肝泣血。”
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掴:用巴掌打。打一棒出现一条血痕,打一掌出现血印。比喻做事有效用,立竿见影。宋·朱熹《朱子语类·论语》:“大概圣人做事,如所谓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直是恁地。”
披肝沥血比喻竭尽忠诚。唐·柳宗元《为南承嗣请从军状》:“披肝沥血,昧死上陈。”
血泪盈襟血泪:悲痛的眼泪;盈:满。眼泪流湿了衣襟。形容非常悲痛。唐·白居易《虢州刺史崔公墓志铭》:“遂置笏伏陛,极言是非,血泪盈襟,词竟不屈。”
流血成渠渠:水渠。形容被杀的人极多。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95回:“四国兵将无不贾勇争奋,杀得齐兵尸横原野,流血成渠。”
以血偿血用仇敌的血来洗雪血仇。指杀敌报仇。鲁迅《忽然想到》:“倘有敌人,我们就早该抽刃而起,要求‘以血偿血’了。”
血债累累杀害的人多;欠下了很多人命债。累累:很多。冯德英《迎春花》第二章:“这狗仗官势、血债累累的地头蛇,被暴怒的人们活活地埋进沙坑。”
浴血战斗浴血:浑身是血。形容顽强地拼死战斗。茅盾《向鲁迅学习》:“不但鼓舞了当时在共产党领导下浴血战斗的革命群众的士气,也使广大读者从书本联系到自己国家的现实,坚定了对革命的信仰。”
血流成川形容被杀的人极多。清·钱彩《说岳全传》第41回:“打进番营来,如入无人之境,打得尸如山积,血流成川。”
打落牙齿和血吞和:混合。比喻吃了亏不让别人知道或失败了还要充好汉。郭沫若《洪波曲》第九章:“为了团结,为了大敌当前,顾全抗战,只好‘打落牙齿和血吞’。”
碧血丹心碧血:血化为碧玉;后指为正义事业而流的血;丹心:忠心。形容满腔热血;无限忠诚之心。也作“丹心碧血”。先秦 庄周《庄子 外物》:“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而为碧。”
血气方盛血气:精力;方:正。形容年青人精力正旺盛。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杨终传》:“黄门郎年幼,血气方盛,既无长君退让之风,而要结轻狡无行之客。”
沥血披肝见“沥血叩心”。清·陈瑞生《再生缘》第54回:“实指望尽心竭力,不负天恩,沥血披肝,勤于王事。”
头破血淋见“头破血流”。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徐老仆义愤成家》:“常常打得皮开肉绽,头破血淋,也再无一点退悔之念,一名怨恨之言。”
啮血沁骨形容极端诚信。清·顾嗣立《元诗选·丁孝子鹤年》:“先是生母冯阻绝东村,病死……啮血沁骨,棺敛以葬。”
含血喷人嘴含鲜血喷到别人身上。比喻捏造事实;诬陷好人。清 李玉《清忠谱 叱勘》:“你不怕刀临头颈,还思含血喷人。”
血海深仇形容仇恨极大、极深。多指人被杀而引起的仇恨。清 陈天华《狮子吼》:“放着他血海冤仇三百载,鬼混了汉家疆宇十余传。”
椎牛歃血古时聚众盟誓,杀牛取其血含于口中或以血涂嘴唇,表示诚意。清·戴名世《纪红苗事》:“或欲有剽掠,则潜结众誓于神,椎牛歃血,乃出所获者,集而瓜分之。”
抠心挖血犹言抠心挖肚。陈天华《轰天雷》第八回:“你想吾朝自入关以来,抠心挖血,费了无数经营布置,方将汉人压服。”
啮血为盟指咬臂出血,发誓定盟,以示坚决。揆郑《哀政闻社员》:“杨度初时,倡言排满,与黄兴、刘揆一啮血为盟,图为刺客,将赫然革命之健者。”
血债要用血来还血债:未报的杀人仇恨。欠下杀人害命的深仇,必须以死来偿还。曲波《桥隆飙》:“同志们,走!血债要用血来还,欠一分也不成!”
血泪斑斑血与泪俱在实证物。元·韦居安《梅磵诗话》上卷:“艰难犹有君亲念,血泪斑斑满客衣。”
杜鹃啼血传说杜鹃昼夜悲鸣,啼至血出乃止。常用以形容哀痛之极。唐·白居易《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不惜血本为了达到目的不吝惜所花费的代价。王朔《谁比谁傻多少》:“为了不让顾客恐惧,我们是不惜血本。”
头破流血打破了头,血流满面。形容遭受惨败或严重的打击的样子。宋·刘彦明《敦煌实录》:“贼欲破棺,撰叩头、数请,头破流血,贼义而释之,由是显名。”
叩心泣血形容悲痛之极《宋书 武帝纪上》:“裕等所以叩心泣血,不遑启处者也。”
槊血满袖谓奋槊进击,血染征袍。形容英勇战斗。唐·刘知畿《史通·模拟》:“至王劭《齐志》,述高季式破敌于韩陵,追奔逐北,而云‘夜半方归,槊血满袖’。”
血肉横飞形容因遭受战争或其他意外灾祸死伤时;血肉四溅的惨状。横飞:乱飞。清 陈天华《狮子吼》第八回:“即有几个如狼似虎的狱吏,各执竹条,纵横乱打,打得血肉横飞,足足打了四个小时,方才丧命。 ”
饮胆尝血谓刻苦自励。西汉·司马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苦心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也尝胆也。”
歃血为盟古代参加盟会者;在嘴边涂上牲口的血;表示诚意。唐 苏安恒《请则天皇后复位于皇子》:“歃血为盟,指河为誓,非李氏不王,非功臣不封。”
血迹斑斑形容留下的血迹很多。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就是把一个封建的中国变为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中国的血迹斑斑的图画。”
热血沸腾形容人情绪高昂;激动不已。茅盾《子夜》九:“她是怎样地受感动,怎样地热血沸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