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国学国学成语

索的成语有哪些

因篇幅关系,索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深思苦索绞尽脑汁,苦思苦想。明 胡应鳞《诗薮 外编二》:“灵运诸佳句,多出深思苦索。”
索垢吹瘢犹言吹毛求疵。清 心青《二十世纪女界文明灯弹词 拒约》:“指望双星圆七夕,谁知银汉阻良姻。狰狞关吏多威陷,索垢吹瘢不放行。”
奔车朽索朽:腐烂;索:绳子。用朽烂的绳索去套奔驰的马车。形容事情非常危险,应十分警惕。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探渊索珠渊:深潭。深探九重之渊,索求千金之珠。比喻反复推敲文词,务求中肯得宜。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109卷:“恐非发石取玉,探渊索珠之谓也。”
洗垢索瘢见“洗垢求瘢”。明·杨慎《升庵诗话·老子论性》:“若知其出于老氏,宋儒必洗垢索瘢,曲为讥评;但知其出于经,则护持交赞。此亦矮人之观场也。”
一索成男见“一索得男”。宋·王迈《贺陈讲书谋仲诹璋庆》诗:“十为良月阳将长,一索成男喜可知。”
吹垢索瘢犹言吹毛求疵。清·叶适琯《吹网录·亭林年谱有沿误处》:“石州此谱为二百年来仅有之作,余非敢咱们垢索瘢,正以其大体既醇,更愿为去微瑕以归粹美耳。”
涵泳玩索涵泳:深入体会。深入探索体味。宋·朱熹《朱子语类·性理》:“此语或中或否,皆出臆度,要之未可遽论,且涵泳玩索,久之当自有见。”
年迫日索谓老年逼近,馀日不多。
绳捆索绑用绳索捆绑。刘知侠《铁道游击队》第12章:“他们都被绳捆索绑,在村民的前面站着。”
锐挫气索谓因受挫而气势丧尽。清·魏源《圣武记》第七卷:“任举败没,锐挫气索,晏起偷安,将士不得一见。”
摘埴索涂盲人以杖点地,探索道路。喻盲目的行为。严复《救亡决论》:“凡舟车之运转流行,道里之险易涩滑,岩墙之必压,坎陷之至凶,摘埴索涂,都忘趋避。”
寻弊索瑕犹言吹毛求疵。明·沈德符《野获编补遗·内阁·江陵议分祀天地》:“江陵身后,攻之者寻弊索瑕,以功为罪。”
吹毛索垢同“吹毛求疵”。清·顾炎武《记与孝感熊先生语》:“一入此局,即为后世之人吹毛索垢。”
犬马齿索齿索:没牙。狗和马老了,牙都掉光了。谦称自己年老体衰。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班超传》:“迫于岁暮,犬马齿索。”
探幽索隐同“探赜索隐”。汉·袁康《越绝书·外传纪策考》:“夫仁者乐,知者好诚,秉礼者探幽索隐。”
擿埴索涂擿埴:敲地;索:探求;涂:道路。指盲人用杖点地探求道路。比喻暗中摸索,事不易成。汉·扬雄《法言·修身》:“擿埴索涂,冥行而已矣。”
敲榨勒索见“敲诈勒索”。陈登科《赤龙与丹凤》第一部:“这是大明大白的敲榨勒索,逼人上吊,把穷人往死路上推。”
兴致索然一点儿兴趣都没有。清·王韬《瀛壖杂志》:“卓午来游者,络绎不绝。溽暑蒸郁,看花之兴味索然矣。”
干净利索快速彻底,不拖泥带水。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二部:“青布棉袍子上罩一件蓝布大褂,干净利索,标致好看。”
智尽能索索:竭尽。智能和能力都已用尽。西汉 司马迁《史记 货殖列传》:“此有知尽能索耳,终不余力而让财矣。”
澡垢索疵犹言吹毛求疵。谓刻意寻人过错。《新唐书·崔元综传》:“每受制鞫狱,必澡垢索疵,不入死不止,人畏鄙之。”
赜探隐索赜:幽深难见。指探索事物的奥秘。《周易·系辞上》:“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
索隐行怪索:探索;隐:隐暗的事;行:从事;怪:怪事。求索隐暗的事情,而行怪迂之道。意指身居隐逸的地方,行为怪异,以求名声。《汉书 艺文志》:“孔子曰:'索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不为之矣。”
名缰利索缰:马缰绳;索:绳子。比喻功名利禄如束缚人的缰绳和锁链。清·李汝珍《镜花缘》第40回:“岂非看破红尘,顿开名缰利索么?”
寻瘢索绽谓仅从表面现象追查人家的过失。瘢,皮肤斑痕。清·洪昇《长生殿·幸恩》:“娇憨使惯,寻瘢索绽,一谜儿自逞心胸。”
擿埴索途见“擿埴索涂”。
吹毛索瘢同“吹毛求疵”。清·邹弢《三借庐笔谈·杨文乾》:“田(田文镱)以为讪己,愈恶之,每见嗔喝,吹毛索瘢。”
干脆利索同“干脆利落”。莫应丰《将军吟》第24章:“‘回去,回去!’政委朝门外把手一挥,干脆利索地答复了他。”
遣愁索笑消愁求乐。清孙原湘《<履园丛话>序》:“履园主人于灌园之暇,就耳目所睹闻,着《丛话》二十卷,间以示予曰:‘吾以是遣愁索笑也。’”
探奥索隐奥:深奥;隐:秘密。探索幽深隐微的事理。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一卷:“生者不知其始,成者不见其终,探奥索隐,孰窥其宗?”
搜索枯肠枯肠:心肠都枯干了。比喻写作思路贫乏。形容极力冥思苦想的样子。明 邵璨《香囊记》:“老夫如今年迈,没心绪搜索枯肠,偷今换古,就把老年登科作一首。”
吹毛索疵同“吹毛求疵”。《后汉书·杜林传》:“及至其后,渐以滋章,吹毛索疵,诋欺无限。”
远溯博索谓广泛地推寻考索。明·宋濂《题〈寿昌胡氏谱〉后》:“司马迁作《史记》,远溯博索,于孔子所不敢述者,皆采而实之。”
朽条腐索朽腐的绳索。汉·焦赣《易林·节之豫》:“朽条腐索,不堪施用,安静候时,以待亲知。”
索垢寻疵索:搜寻。垢:污垢,脏东西。疵:毛病。形容故意找毛病、挑剔。元·无名氏《杀狗劝夫》第四折:“被咱家识破他行止,因此上索垢寻疵。”
勒索敲诈勒索:强行索取财物。利用别人的把柄或自己的权势,以威胁强迫手段向人索取财物。徐朔方《<牡丹亭>校注·前言》:“当时捐税重重,而且还派了许多宦官为专使到全国各地去开矿,勒索敲诈,胡作非为。”
浮收勒索见“浮收勒折”。《清史稿·高宗纪四》:“辛酉,以图思德劾苏墧浮收勒索,命袁守侗等严鞫之。”
敲冰索火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一定不会成功。《永明智觉禅师唯心诀》第四卷:“若敲冰而索火,类缘木以求鱼。”
悉索薄赋见“悉索敝赋”。《淮南子·要略》:“武王继文王之业,用太公之谋,悉索薄赋,躬擐甲胄,以伐无道而讨不义。”
攻瑕索垢批评不足,寻找缺点。清·王晫《今世说·规箴》:“吾侪本相好,攻瑕索垢,当猛鸷如寇雠,毋留纤尘,为后人口实。”
一度著蛇咬,怕见断井索一次被蛇咬了,看见井边断了的绳子也害怕。比喻在某事上吃了苦头,以后碰到类似的情况也会害怕。宋·释普济《五灯会元·龙门远禅师法嗣》:“赵州道:‘无意者如何?’师曰:‘一度著蛇咬,怕见断井索。’”
以索续组用粗绳去连接丝带。比喻后继者的才学远逊前人。唐·刘知幾《史通·杂说上》:“贤君见抑,而贼臣是党,求诸旧例,理独有违。但此是绝笔获麟之后,弟子追书其事。岂由以索续组,不类将圣之能者乎?何其乖剌之甚也!”
擿植索涂见“擿埴索涂”。唐·段成式《酉阳杂姐续集·支诺皋上》:“方之蒙袂辑履,有愤于黔娄,擿植索涂,见称于扬子,差不同耳。”
悉索敝赋悉:全部;索:尽;敝:谦辞,谓不精良。指尽全国所有的兵力。也指拿出所有的一切来供应。先秦 左丘明《左传 襄公八年》:“敝邑之人,不敢宁处,悉索敝赋,以讨于蔡。”
一索得男旧时指头胎生子。《周易 说卦》:“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
利利索索干脆利落。萧红《旷野的呼喊》:“要干,拍拍屁股就去干,弄得利利索索的。”
一年被蛇咬,三年怕草索比喻遭过一次挫折以后就变得胆小怕事。同“一年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一:“文若虚道:‘一年被蛇咬,三年怕草索。说到货物,我就没胆气了。只是守了这些银钱回去罢。’”
披裘带索形容衣着粗陋。西汉·刘向《新序·杂事五》:“昔者楚丘先生,行年七十,披裘带索,往见孟尝君,欲趋不能进。”
大寒索裘等到大冷天才去找毛皮衣服。比喻平时没有准备,事到临头十分慌乱。汉·扬雄《法言·寡见》:“大寒而后索认裘,不亦晚乎?”
不加思索思索:思考探求。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办事敏捷迅速清 石玉昆《三侠五义》第95回:“包公将轿内随行纸墨笔砚,叫包兴递与妇人另写一张,只见不加思索,援笔立就,呈上。”
牝鸡之晨,惟家之索牝:雌性的;索:尽。母鸡在清晨打鸣,这个家庭就要破败。比喻女性掌权,颠倒阴阳,会导致家破国亡。《尚书·牧誓》:“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
暗中摸索摸索:探索、寻求。①本指在黑暗中寻求。②指写作时只是凭空虚构。③比喻无人指教;完全靠自己探求门径、钻研事理。唐 刘餗《隋唐嘉话》中卷:“许敬宗性轻傲,见人多忘之。或谓其不聪。曰:‘卿自难记,若遇何(何逊)、刘(刘孝绰)、沈(沈约)、谢(谢眺),暗中摸索着,亦可识之。’”
冥行盲索比喻不明情况而工作。汉·扬雄《法言·修身》:“擿埴索涂,冥行而已矣。”
钩深索隐钩:钩取;索:探索。色取深处的,探索隐秘的。指钻研深奥的学问,探索隐秘的事情。《周易·系辞上》:“探赜索隐,钩深致远。”
按图索骥按图:按照图形;索:寻找;骥:好马。按照画好的图形去寻找好马。①比喻按线索去寻找需要的东西。②比喻按教条办事;不知变通。东汉 班固《汉书 梅福传》:“今不循伯者之道,乃欲以三代选举之法,取当时之士,犹察伯乐之图,求骐骥于市,而不可得,亦已明矣。”
离群索居索:单独;居:起居;生活。离开同伴而孤独地生活。西汉 戴圣《礼记 檀弓上》:“吾离群而索居,亦已久矣。”
不假思索假:借助;依靠;不经过思考就作出反应;思索:思考探究。不用思考就作出反应。形容做事、说话敏捷、迅速。也指不认真地随便乱说。宋 黄榦《黄勉斋文籍 复黄会卿》:“戒惧谨独,不待勉强,不假思索,只是一念之间,此意便在。”
牝鸡司晨,惟家之索牝:雌性的;索:尽。母鸡在清晨打鸣,这个家庭就要破败。比喻女性掌权,颠倒阴阳,会导致家破国亡。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七回:“如陛下荒淫酒色,昵比匪人,惟以妇言是用,此牝鸡司晨,惟家之索。”
意兴索然索然:全无,空尽。兴致全无。形容一点兴致也没有。亦作“兴致索然”。《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一回:“景公意兴索然。左右问曰:‘将回宫乎?’景公曰:‘可移於梁邱大夫之家。’”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仙人岛》:“绿云顾父曰:“圣人无字门人者,‘孝哉……’一句,即是人言。”王闻之,意兴索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