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国学国学成语

济的成语有哪些

因篇幅关系,济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济世安邦济:拯救。邦:国家。拯救时世,安定国家。元·无名氏《九世同堂》第一折:“你学济世安邦策,按六韬三略书。”
济世之才济:救。具有拯救时世的才能。形容极有政治才能。唐 杜甫《奉待严大夫》诗:“殊方又喜故人来,重镇还须济世才。”
赈贫济乏赈:救济。救济和帮助穷困的人。《旧唐书·李轨传》:“李轨字处则,武威姑臧人也。有机辩,颇窥书籍,家富于财,赈贫济乏,人亦称之。”
济世救人济:拯救。拯治时世救济人民。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一百一十三卷:“乃命其子命龙宫药方三十首与先生,此真道者,可以济世救人。”
济人利物谓救助别人,对世事有益。宋·朱熹《记外大父祝公遗事》:“公每清旦辄携粥药造之,遍饮食之而后返,日以为常,其他济人利物之事不胜记,虽倾资竭力无吝色。”
周急济贫周:救济。救济有急难或贫穷的人。元·无名氏《看钱奴》第四折:“我怎敢便忘了你那周急济贫时。”
相呴相济谓互相救助。语本《庄子·大宗师》:“相呴以湿。”语出《庄子·大宗师》:“相呴以湿。”
表里相济表里:指内外;济:救助。指内外互相补充。晋 桓温《辞参朝政疏》:“不有行者,谁捍牧圉,表里相济,实深实重。”
同敝相济犹同恶相济。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宦者传序》:“同敝相济,故其有繁,败国蠹政之事,不可单书。”
缓急相济缓:和缓,舒缓;急:危急,急迫。不论在平时还是在紧急之时都给予帮助。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65回:“朋友本来有通财之义,何况我们世交,这缓急相济,理是平常的事了。”
衣冠济楚冠:帽子。衣帽穿戴得很整齐,很漂亮。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二折:“衣冠济楚庞儿俊,可知道引动俺莺莺。”
拔刀相济拔:抽出。拔出刀来助战,多指见义勇为。明·汤显祖《紫钗记·剑合钗圆》:“想起黄衫豪客也,女伴仍袖手旁观,英雄拔刀相济。”
扶困济危扶:帮助,支持;济:拯救。扶持、救济有危难和困苦的人。柳洲《风雨桃花洲》:“李大树在二虎子心目中,已成为自己所不及的、不畏强暴、扶困济危、本领高强的英雄。”
文奸济恶掩饰奸诈,助长恶行。金·王若虚《论语辨惑》:“盖其心术不谨,趋向一差,则要利盗名,文奸济恶,皆学之力也。”
济胜之具胜:胜地;具:才具。指能登山涉水的健康身体。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栖逸》:“许询好游山水,而体便登垑,时人云:‘许非徒有胜情,实有济胜之具。’”
普济群生同“普度众生”。明·无名氏《庆长生》第一折:“九幽拔苦消灾障,普济群生佑下方。”
济困扶危济:接济;扶:扶助。帮助陷入危困境地的人。元 王实甫《西厢记》:“则为那善文能武人千里,凭着这济困扶危书一缄。”
济济彬彬济济:庄严恭敬的样子;彬彬:文雅的样子。形容仪表庄重,举止文雅。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69回:“朝门外有十余位官员,一个个峨冠博带,济济彬彬,列于两行。”
普济众生同“普度众生”。唐·法琳《辨正论》:“妻曰:‘我本佛家女,为我做佛事。’应即往精舍中,见竺昙镜,镜曰:‘普济众生,但君当一心受持耳。”
以水济水比喻雷同附和,对事情没有好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昭公二十年》:“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
刚柔相济刚强的和柔和的互相调剂。汉 王粲《为刘荆州与袁尚书》:“当唯义是务,唯国是康。何者?金木水火以刚柔相济,然后克得其和,能为民用。”
以不济可指用否定错误意见的办法,帮助国君走上成功之路。不,同“否”。济,成。《左传·昭公二十年》:“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杜预注:“否,不可也。献君之否,以成君可。”
合衷共济犹言同心协力。谢彬《民国政党史》第四节:“进步党亦感两党提携之必要,故遇事胥能合衷共济。”
匡时济世匡:纠正。济:救助。挽救动荡的局势。使其转危为安。《后汉书·荀淑传》:“平运则弘道以求志,陵夷则濡迹以匡时。”
同心协济见“同心共济”。清·陈忱《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四年》:“故仁宗皇帝时,虽有西夏元吴之叛,而晏然若无事者,以韩琦、范仲淹同心协济也。”
补天济世修补苍天,挽回世运。
济世爱民济:救助,接济;爱:关爱。匡济艰危世道,恤爱苦难民众。明·屠隆《昙花记·辞家访道》:“我本清泰世间奇男子,济世爱民,扶危定难。”
济时拯世济:救助。形容拯济救助时世。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崔骃列传》:“且济时拯世之术,岂必体尧蹈舜然后乃理哉?”
济弱扶危济:救助;弱:弱小。指救助弱小危难的人。明·西湖渔隐主人《欢喜冤家》第17回:“如此富贵之时,又昔修桥砌路,济弱扶危。”
济时行道济:救助。拯救时世,推行王道仁教。明·杨澄《陈伯玉先生文集后序》:“岂足以知先生之术济时行道,忠忧之心进进不已哉。”
饔飧不济同“饔飧不继”。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十一回:“今既饔飧不济,我这里有白银十两,暂且拿去使用。”
文武兼济兼:并。文才与武艺兼具于一身,能文能武。明·无名氏《桃园结义》第一折:“平生正直刚强,文武兼济,喜看《春秋左传》。”
扶危济急犹扶危济困。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鎌田诚一墓记》:“君以一九三○年三月至沪……中遭艰巨,笃行靡改,扶危济急,公私两全。”
救世济民挽救天下,拯济百姓。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一十八回:“尧、舜、禹、汤、周、孔,时刻以救民济世为心。”
同舟而济济:渡水。大家同坐一条船过河。比喻团结互助,同心协力,战胜困难。春秋·齐·孙武《孙子·九地》:“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若左右手。”
同恶共济见“同恶相济”。《“五四”爱国运动资料·曹汝霖》:“要之官官相护,同恶共济。”
水火相济,盐梅相成烹饪赖水火而成,调味兼盐梅而用。喻人之才性虽各异,而可以和衷共济。《旧唐书·忠义传·王义方》:“本欲水火相济,盐梅相成,然后庶绩咸熙,风雨交泰。”
扶倾济弱倾:倒塌,这里指遇到困境的人。扶助困难的人,救济弱小的人。元·王子一《误入桃源》第四折:“你若肯扶倾济弱,我可便回嗔作笑,一会价记着想念着。”
以死济之不惜一死来把某事继续下去。形容决心很大,不可动摇。章炳麟《电湘救赵》:“炎公受省宪付托之重,更当以死济之。”
振贫济乏接济贫穷的人和没有依靠的人。亦作“振穷恤寡”、“振穷恤贫”。晋·鲁褒《钱神论》:“四时行焉,百物生焉,钱不如无;达穷开塞,振贫济乏,天不如钱。”
拯危济困济:拯救。扶持、救济有危难和困苦的人。
同心共济亦作“同心协济”。谓齐心协力,克服困难。宋·欧阳修《朋党论》:“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共济。”
济弱扶倾弱:弱小;倾:倒塌,比喻境遇困难。扶助弱小和处境困难的人。明 刘基《沁园春》词:“江左夷吾,关中宰相,济弱扶倾计甚长。”
捐躯济难捐躯:牺牲生命;济:救助。牺牲生命,以解救国家的危难。晋·陈寿《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夫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
济窍飘风语出《庄子·齐物论》:“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谓大风止则所有的窍孔都空寂无声。后比喻毫无影响与作用的事物。语出《庄子·齐物论》:“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
济世匡时济:拯救;匡:匡正。拯救人世,匡正时政。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15回:“有经天纬地之才,济世匡时之略。”
济世安民使国家得到治理,百姓安居乐业。《旧唐书 太宗本纪上》:“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其年将二十,必能济世安民矣。”
济寒赈贫济:救济;赈:赈济。救助寒苦,赈济贫穷。《全相平话·乐毅图齐七国春秋后集》:“养老尊贤,教其术,畜其能,吊死问孤,济寒赈贫,与百姓同甘共苦。”
衣冠济济济济:美好貌。形容服饰华丽。宋·无名氏《张协状元》第12出:“自来不识恁底,平日我衣冠济济。”
恩威并济恩德与威势同时并行。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56回:“以为恩威并济,内外兼筹,布置得七平八稳,可以任我欲为了。”
济济一堂济济:人多的样子;堂:大厅。形容很多的人汇聚在一起。清 归庄《静观楼讲义序》:“今也名贤秀士,济济一堂,大义正言,洋洋盈耳。”
宽猛并济见“宽猛相济”。清·俞樾《春在堂随笔》第六卷:“入闱后,巨细躬亲,宽猛并济,诸事秩然。”
匡俗济时匡:纠正;济:救助。拯救社会时局和风气,使之归于正道。《宋书 明帝纪》:“王公卿尹,群僚庶官,其有嘉谋直献,匡俗济时,咸切事陈奏,无或依隐。”
彬彬济济形容人才盛多的样子。郑观应《盛世危言 技艺》:“而目前由学塾以升入学院教育者彬彬济济,于工艺之道无不各造精微,此皆广设书院教育得宜之有效也。”
杀富济贫杀掉那些为富不仁的人,向穷人提供救济和帮助。冯德英《苦菜花》第二章:“远近闻名的神枪手于得海带领着他们,杀富济贫,替穷人做主。”
匡国济时匡正国家,挽救时局。《隋书·帝纪第一·高祖上》:“匡国济时,除凶拨乱。”唐·李翱《卓异记·三十二年居相位》:“玄龄初与杜如晦为友,属隋室丧乱,未尝不慨然相顾,有匡国济时之心。”
文章经济文章和经世济民之才。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15回:“世兄是锦衣玉衾,无不遂心的,必是文章经济,高出人上。”
同恶相济同恶:共同作恶的人;济:助。坏人互相勾结,共同作恶。汉 潘勗《册魏公九锡文》:“马超、成宜,同恶相济。”
首尾共济济:帮助;救济。比喻互相支持互相帮助。《明史·方逢时传》:“两人首尾共济,边境遂安。”
打富济贫打击豪绅、地主,贪官污吏,夺取其财物救济穷人。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打日本,反汉奸是天经地义啦,他们又打富济贫,这全对他的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