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国学国学成语

点的成语有哪些

因篇幅关系,点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
成语 解释 出处
指手点脚犹指指点点。形容背后指点议论之状。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二:“[彦思]走将出来时,众人便指手点脚,当一场笑话。”
一星半点形容极少。老舍《四世同堂》:“他以为也许言语之间得罪了她,而她以为即使有一星半点的顶撞也犯不着这么客气。”
雷声大,雨点小比喻做起事来声势造得很大,实际行动却很少。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第28卷:“雷声甚大,雨点全无。”
脚不点地形容走得非常快,好象脚尖都未着地。《京本通俗小说 错斩崔宁》:“两个厮赶着一路正行,行不到三二里田地,只见后面两个人脚不点地赶上前来。”
点头咂嘴表示同意、赞赏。《儿女英雄传》第九回:“张老婆儿一旁看了,也不住的点头咂嘴。”
齐烟九点俯视九州,小如烟点。唐 李贺《梦天》诗:“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点头称善道:说;善:好。表示赞同。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06回:“陈雚以下众人,都点头称善。”
点石为金同“点铁成金”。《警世通言·吕大郎还金完骨肉》:“四愿得吕纯阳祖师点石为金这个手指头。”
点头会意①形容机灵乖觉。②表示允可、赞许。《水浒传》第七二回:“柴进唤燕青,附耳低言:‘你与我如此如此。’燕青是个点头会意的人,不必细问,火急下楼。”
胸无点墨肚子里没有一点墨水。旧指人没有文化。点:一点;比喻极小;墨:墨水;比喻学问。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师自赞曰:‘匙桃不上个村夫,文墨胸中一点无;曾把空虚揣出骨,恶声赢得满江湖。’”
点纸画字指在契约或供词上捺指模和签押。宋·陈元靓《事林广记·家礼·婚礼》:“诸婚娶两家,并用点纸画字,写立合同文约,明白具载往回聘礼。”
花花点点形容杂乱无序的图案、斑点。浩然《艳阳天》第113章:“他望望天空,天空高远,跑着几片花花点点的薄云彩。”
一点半点表示微小而不定的数量。清·曹雪芹《红楼梦》第34回:“倘或不防,前后错了一点半点,不论真假。”
摇头不算点头算明确表态老舍《茶馆》:“你看,姑娘一过门,吃的是珍馐美味,穿的是绫罗绸缎,这不是造化吗?怎样,摇头不算点头算,来个干脆的!”
装点门面装点:装饰;门面:指外观。比喻只把外表装饰得很漂亮。元 秦简夫《东堂老》第一折:“止则有这两件儿衣服,装点着门面。”
指指点点指给人点化或背后评论人。清·曹雪芹《红楼梦》第93回:“贾芹走进书房,只见那些下人指指点点,不知说什么。看起这个样儿,不象宫里要人。”
幕后指点暗中提醒或背后指点。
点金无术见“点金乏术”。明·徐光启《恭承新命谨陈急切事宜疏》:“只今辽左用饷不赀,司农束手,臣又一一求多,实是点金无术。”
画龙点晴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唐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张僧繇》:“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眼者见在。”
点滴归公点滴:比喻细微的东西。指公家的东西都要交给公家。郭沫若《洪波曲》第八章:“那要算是数目最大而且最容易舞弊的一件,却是点滴归公。”
点金乏术术:法术,方法。没有点铁成金的法术。比喻没有最好的方法筹集钱财,解决贫困。明·徐光启《恭承新命谨陈急切事宜疏》:“只今辽左用饷不赀,司农束手,臣又一一求多,实是点金无术。”
朱衣点额朱:红色。指科举中选。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18卷:“年年科举,岁岁观场,不能得朱衣点额,黄榜标名。”
文无点易点:涂改;易:改动。形容作文一气呵成,不加改动。《南史·谢脁传》:“时荆州信去倚待,脁执笔便成,文无点易。”
齐州九点齐:中国。俯视九州,小如烟点。清·张素《渤海中口占》:“海日三更晓,齐州九点苍。”
匀红点翠谓涂脂画眉。宋·陈师道《减字木兰花》词:“匀红点翠。取次梳妆谁得似。风柳腰枝。尽日纤柔属阿谁。”
蝇粪点玉比喻完美的事物遭到玷污或坏人诬陷好人。唐 陈子昂《宴胡楚真禁所》:“青蝇一相点,白璧遂成冤。”
扇风点火谓进行鼓动或煽动。康濯《东方红》第13章:“‘不过我觉着你们的积极性还不够高……气魄也不够大!’县长又半真半假地扇风点火。”
红炉点雪大火炉里放进一点雪,立即融化。比喻领悟、接受迅速,思想改变快。《高子遗书·会语》:“颜子克己,若红炉点雪,不必言难,天下归仁。”
铄金点玉熔化金属,玷污美玉。比喻毁谤为害之烈。唐·吴兢《乐府古题要解》上卷:“皆自伤清直芬馥,而遭铄金点玉之谤。”
一班半点犹言一点半点,常暗指男女关系。班,通“斑”。宋·黄庭坚《望远行》词:“且与一班半点,只怕你没丁香核。”宋·无名氏《错立身》戏文第二出:“近日来与小生有一班半点之事,争奈撇不下此妇人。”
青蝇点玉喻白璧有微瑕。唐·牟融《寄永平友人》诗之二:“青蝇点玉原非病,沧海遗珠世所嗟。”
正点背画元代供状文书主管者用朱笔在书首点点,书尾画钩,然后让供状人在书背画押。指民间订立文书契约,有关人看过在背面签字画押元·秦简夫《东堂老》楔子:“扬州奴你近前来,这纸上你与我正点背画个字者,扬州奴云:‘你着我正点背画,我又无罪过。’”
点指划脚形容说话时兼用手势示意。多形容说话放任不拘,或轻率地指点、批评。同“点手划脚”。《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小道人]只见来到肆前,果然一个少年美貌的女子在那里点指划脚教人下棋。”
裁红点翠①采摘花卉。②比喻选择华丽的辞藻。南朝 梁 简文帝《东飞伯劳歌》:“谁家总角歧路阴,裁红点翠愁人心。”
文无加点见“文不加点”。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文苑传·祢衡》:“衡揽笔而作,文无加点,辞采甚丽。”
斑斑点点物体的表面颜色不纯净,颜色杂乱或凹凸不平。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3回:“看周谨时,恰似打翻了豆腐的,斑斑点点,约有三五十处。”
龙门点额比喻仕路失意或科场落第。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四》:“《尔雅》曰:‘鳣,有也。’出巩穴三月,则上渡龙门,得渡为龙矣,否则点额而还。”
点手划脚形容说话时兼用手势示意。多形容说话放任不拘,或轻率地指点、批评。《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七:“只见知观指点扛棺的,正在那里点手划脚时节,公人就一把擒住了。”
装点一新装点:装饰点缀。经过一番装饰,面貌焕然一新。南宋·周密《武林旧事》第二卷:“凡诸苑亭榭花木,装点一新。”
青蝇点璧见“青蝇点素”。明·张居正《答司成姜凤阿书》:“昔在词林,宿承休问,中见青蝇点璧,每切不平。”
应名点卯谓形式上查点人役。形容照例行事。清·曹雪芹《红楼梦》第58回:“尤氏虽天天过来,也不过应名点卯,不肯乱作威福。”
点胸洗眼指一洗尘俗,使人豁然明朗。明·陈继儒《偃曝谈馀》卷下:“《通释》云:‘字原有秦隶汉隶,今当以晋唐书为晋隶唐隶,则自然易晓也。’张绅此言,可为点胸洗眼之语。”
一点一滴形容微少零星。方志敏《可爱的中国·清贫》:“为革命而筹集的金钱,是一点一滴的用之于革命事业。”
点石成金比喻修改文章时稍稍改动原来的文字,就使它变得很出色。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 孟浩然》:“诗句以一字为工,自然颖异不凡,如灵丹一粒,点石成金也。”
点睛之笔笔:文笔。指文章传神绝妙之处。《晋书·顾恺之传》:“恺之每画人成,或数年不点目睛。人问其故。答曰:‘四体妍蚩,本无阙少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睹中。’”
围点打援一种战术,抽出部分兵力围困据点,然后使用主力部队打击救援据点的援军。李国文《冬天里的春天》第二章:“但是老练的帝国军人却揣摸不到于而龙牌下押的什么注,是围点打援,目标朝着他?”
青蝇点素青蝇:苍蝇,比喻进谗言的人;素:白色的生绢。苍蝇玷污素练。指小人用谗言诬害好人。汉 王充《论衡 累害》:“清受尘,白取垢;青蝇所污,常在练素。”
凝脂点漆形容人皮肤白,眼睛明亮。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容止》:“面如凝脂,眼如点漆。”
只准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州官:一州的长官。指反动统治者自己可以胡作非为,老百姓没有正当活动的自由。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15回:“不料我们大老爷先护在里头,连问也不叫我问一声儿,可见他们官官相护,这才是‘只准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古人说的话是再不得错的。”
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以点带面用一个单位或地方的成功经验来带动许多单位或成片地区的工作。竺可桢《一年来的综合考察》:“考虑全面布局,因此是点面结合,以点带面。”
点点滴滴一点一滴地落下,形容数量非常少。宋·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生公说法,顽石点头传说晋朝和尚道生法师对着石头讲经,石头都点头了。比喻精通者亲自来讲解,必能透彻说理而使人感化。晋·无名氏《莲社高贤传·道生法师》:“竺道生入虎丘山,聚石为徒,讲《涅槃经》……群石皆为点头。”
顽石点头形容道理说得透彻,使人心服。晋 《莲社高贤传 道生法师》:“入虎丘山,聚石为徒。讲《涅槃经》……群石皆为点头,旬日学众云集。”
心有灵犀一点通比喻恋爱着的男女双方心心相印。现多比喻双方彼此的心思都能心领神会。灵犀:古人说犀牛是一种灵兽;它的角上有条白纹从角尖通向头脑;感应灵敏;所以称灵犀。唐 李商隐《无题》诗:“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点指莋脚见“点手莋脚”。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指反动统治者自己可以胡作非为,老百姓却连正当活动也要受到限制。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第五卷:“田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上元放灯许人入州治游观,吏人遂书榜揭於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蜻蜓点水蜻蜓刚刚接触水面又迅速起来。比喻做事不认真;敷衍了事。唐 杜甫《曲江》诗:“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点指画字指在合同文约或供词上按手印签字画押。宋·陈元靓《事林广记·家礼·婚礼》:“诸婚娶两家,并用点指画字,写立合同文约,明白具载往回聘礼。”
乱点鸳鸯鸳鸯:水鸟名;羽毛美丽;雌雄常在一起;文学作品中常用以比喻夫妻。使两对或几对夫妇互易错配。现指不顾具体情况胡乱搭配。清 褚人获《隋唐演义》第63回:“唐帝乱点鸳鸯的,把几个女子赐与众臣配偶,不但男女称意,感戴皇恩。”